定海区政协委员镇(街道)工作室是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载体,是推进政协“三位一体”工作的主要力量,是开展委员履职“服务为民”活动的重要阵地。近年来,全区各镇(街道)委员工作室品牌逐渐形成,在联系服务界别群众、凝聚基层共识、汇聚发展力量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。
“善治”是马岙街道持续打造的集德治、自治、法治、智治于一体的乡村治理品牌,主张有事一起干,事事有商量,人人当主人,一把扫帚大家扫,这与政协组织“有事好商量,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”的协商精神一脉相承。2020年定海区政协委员马岙街道工作室成立以来,始终致力于政协职能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,精心打造“善治善商”品牌,为政协组织履职为民,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作出了积极的探索。
一、做法经过
1、整体入驻善治学堂,完善乡村善治拼图。
2021年下半年,马岙街道委员工作室从原来的街道办事处整体迁入“善治学堂”。全新打造的工作室按照省市政协的相关要求,以一室多用,一室多能为原则,上墙了各项规章制度,整合了包括“民生议事堂”“社情民意联系点”等在内的多项工作职能和学习联谊职能,成为定海区政协“三位一体”示范点位,彰显了党委领导下的“合心,合力,合议,合享”理念,丰富了马岙“善治文化”和“一把扫帚大家扫”的精神内涵,并为我区其他镇、街道政协履职阵地的打造提供了样板。
2、借助专门协商平台,推进协商为民利民。
协商是镇(街道)委员工作室履职为民的基础手段。2020年,区政协“促进智慧村社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应用”请你来协商活动将协商现场搬到了马岙,工作室承接了主要任务,积极为数字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建言献策,成为马岙街道以政协协商赋能区域发展首场活动。几年来,围绕“马岙水利工程提升”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”“田园环境综合整治”“农村生活污水处置”“促进马岙全域旅游”“推广一把扫帚大家扫促进马岙基层治理”等乡村味道浓郁、治理特征鲜明、广接地气体的热点议题,30多人次当地群众走进“民生议事堂”,与工作室委员和当地领导干部共商共议,很多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现场解决。
3、用好“促共富暖心主题月”载体,增进基层群众福祉。
紧密联系和服务界别群众,用政协各类履职手段帮助基层解决困难,这是每年5月份区政协“促共富暖心主题月”活动的主要目的。几年来,马岙工作室积极组织发动本辖区委员,以“我为群众办一事”和“民生议事堂”两大抓手促履职、促善治、促共富,如今年的主题月活动启动仪式安排在马岙,马岙工作室主动对接配合区政协委工委,70余名政协委员在马岙研学基地参加助农劳动,工作室全体成员则围绕“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共富”的主题,开展了热烈的协商讨论,帮助马岙街道理清发展思路。两年来,马岙工作室团结村集体送温暖、与“民生服务工作室”联动开展创业服务等暖心活动,都给当地群众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利益。
二、结果成效
马岙工作室成立以来,主导开展微调研微视察10多次,组织各类协商活动8次,参加委员和群众160多人次,提出意见建议100多条,近8成意见建议得到落实。当前,马岙智慧村社应用走在全市前列;“一把扫帚大家扫”入选浙江“千万工程”典型案例;和当地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水利设施,垃圾中转站等全面加强,田园环境大大优化,生活污水治理接近尾声,依托百里文廊的马岙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快,以善治学堂为核心打造300米家风街景服务线已然成形,闲置农房华丽转身为高端民宿,各类新兴业态、特色市集出现在群众家门口,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,乡风文明全域共富的图景正徐徐展开。
三、经验体会
1、政协委员沉下去,民心才能聚起来。
区政协镇(街道)工作室前身是镇街道联络室,是以团结联谊为主的政协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载体。经过十多年发展演变,当前的镇(街道)工作室已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和服务发展的阵地。我们深深感觉到,政协组织履行职能,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,从办公室走出来,到农村去,到社区去,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,只有这样,才能发现问题,掌握民情民意,从而通过政协各种履职途径帮助群众解决问题,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政协的真正作用。这几年,定海区政协在全区11个镇(街道)全面建立了工作室,并把政协委员与全区所有村(社区)联系起来,配套建立“我为群众办一事”这类创新平台等等,都是为了更好地搭建起与界别群众的连心桥,激发委员主体作用,从整体上推进政协组织为国履职,为民尽责。
2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,履职才能活起来。
以镇(街道)为单元的政协工作室,做什么,怎么做,各地都有很多有益的探索。从我区的实践来看,镇(街道)工作室履职,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,主动了解掌握当地的实际情况,主动融入当地的社会治理。反之,如果自起炉灶,各做各的,那么其实际成效就无法彰显。马岙工作室无论是其把政协协商主动纳入到“善治”体系的做法,还是其从马岙转型自作为我区传统农业大镇,农业人口多、农村情况复杂的实际出发,开展一系列“农味足”“接地气”的履职实践,都切切实实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,体现了镇(街道)工作室的为民情怀,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和认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