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政协委员傅勇反映:年初以来,定海区古城微改造工程推进如火如荼,其中第一阶段涉及到的文物建筑修缮工程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展,市级文保点吴家大院已完成修缮施工、王顺成住宅已启动修缮施工,区级文保单位东大街许氏民居,市级文保点小小图书馆旧址、西大街定海公墙、刘坤记大院,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东门右城跟10号、东门右城跟11号等修缮设计工程方案已通过审批,下步将陆续启动施工,可以说微改造对古城文物的修缮保护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。如何在微改造过程中,在修缮的基础上更好的保护利用文物,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:
一是能统尽统,将文物产权收归国有。古城区79处文物中一半以上是私人产权文物。在以往的文物保护中,经常存在产权人私拉乱接电力线路、违规充电等安全隐患,同时部分文物产权复杂,文物修缮保养开展不主动、不积极,导致文物历史风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整改难。微改造中,可考虑对级别较高、历史价值较大的文物建筑统归国有,统一进行隐患整治和修缮,有利于文物建筑历史风貌的保存,也为下一步的利用开放奠定基础。
二是能用尽用,打造文物活化生活圈。目前城区内文物的活化利用多以公共场馆居多,如市保单位东管庙弄朱家住宅打造成定海区非遗馆、刘鸿生故居打造成刘鸿生纪念馆,市保点蓝氏民居打造成蓝理纪念馆,这些均以公益为主,财政资金压力较大。微改造中可考虑加大对社会资本的引资力度,要注重业态的丰富以及相关物料、历史素材的收集整理,将修缮好的一批文物打造成特色民宿、茶室、书吧、古城博物馆等,既能给予社会资本回报,又能形成特有的古城文化氛围,有利于文物建筑的维护保养。
三是能现尽现,展示古城深厚底蕴。微改造的目的是重现定海古城,提高古城区居民幸福指数,因此在微改造过程中要提高群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。一方面加大古城文化史的研究,继续“十五古”元素挖掘,科学合理的设计关键点指示牌、展示牌等,让市民和游客能清晰明了的走读古城,了解微改造;另一方面加大古城保护与改造宣讲力度,充分发挥定海历史文化和古城保护专委会专家作用,并通过举办大讲堂、系统整理编辑古城书籍等,向市民和游客讲述古城文物背后的深厚历史,同时通过“阿拉话定海”“岛城少年话非遗”等活动,以文化为主力全面激活城市,全面呈现海岛历史文化名城的韵味。